余浦所谓的守一守基本规矩,也就是上课的时候,不要太明目张胆地翻看一些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,显得有些夸张而另类的书籍,比如约瑟夫·布罗茨基的《小于一》,加缪的《西西弗的神话》……还有此时尚被翻译成国文版的尼尔?波兹曼的《娱乐至死》。

    最后一本书是杨一自己花钱,托了罗戈找专人翻译的,此时的国内,汉译本只此一家。

    在高中生活里就开始接触这些书籍,并不是杨一想要装青年吸引眼球,事实上他在看书的时候甚至还躲着身边的姜喃,不想让女孩因为好奇或者是讶然而分心。读这些书的目的,只是想要不辜负重新来过的好时光,尽最大的力量来充实自己。

    而现阶段高中的知识,对于从后世溯时间之河而上的杨一来说,已经显得过于狭隘和不足。特别是杨一本来就薄弱的理科,既然已经给自己的人生规划出了偏重人文哲史的路线,那么高中里的基础数理化科目,就确实有些味如鸡肋一般。

    毕竟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下,这些知识更侧重于应试性的目的,而杨一却恰好需要更加实用的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起到增益作用的东西。

    所以他才对高中的课程显得兴趣缺缺,不过在经历了周末和余浦的交底后,杨一还是收敛了不少——有些东西,还是要经历积累和消化的过程后,方能凸显作用的。

    杨一就在学校里平淡却不乏味的过着,而随着日复一日秋光渐凉,十一假期将近,踏出第二步的日子,也即将到来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还有最后一周,就是十一假期,而薛海清的孙子和外孙女儿在老人这里过周末,已经是雷打不动的惯例。

    已经进入六年级的两个小孩子,因为薛海清的言传身教,对于动画片的兴趣并不像同龄人那么浓厚,可是这天当宋藤儿无意中换到越州卫视,里面传来一段轻快的笛子演奏,然后忽又转为激越的古筝后,两个小家伙就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原本不怎么关注的电视机。

    就连站在餐厅和客厅的过道上,准备来叫两个小家伙吃饭的薛海清,也不由自主被这一曲有些特殊,却又说不出特殊在哪里的曲子所吸引,站在那里眯着老花的眼睛好奇起来。

    不是流行,不是通俗,也不全是民族,悠扬婉转中却有让人头皮微微发麻似的过电感,原本准备只是看一眼就算的薛海清,就挪不动步子了。

    一个小节的音乐之后,黑白的水墨山水画面上,有少女的背影徐徐拉近,然后整个画面的色彩一点点晕染开,由素雅渐变为明艳,风格也从泼墨写意转为细描工笔……虽然到了最后,在给少女的特写镜头中,有些漫画风的人物造型让原本很纯粹的国画画面有些不伦不类起来,但配合片中时而悠扬时而壮阔的中国式民乐,却仍然不减其中蕴含的意境。

    到了这时,不止是薛令子和宋藤儿两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,就连薛海清也饶有兴趣地坐到了沙发上。

    这放的是什么节目?电视剧?不像!电影?有可能!动画片?似乎倒是有那么点儿意思,老校长就琢磨起来,不过又转念想到孙儿孙女们有时也扫一眼的《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》,《蓝皮鼠和大脸猫》之类少儿节目,就又怀疑起这个推断来。

    二十多秒的画面一晃而过,到了最后,又定格为最开始的黑白画面,然后这个画面继续缩小,居然变成了一本书的封面,书腰上有端正的汉隶小字,赫然是“云荒·九州,国从利益相承之出。只这两个简简单单的方块字,就已经重有千钧。

    所以即便这个正在播放的广告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些时代的特色,但是其中处处蕴含的中国味道,却依旧能让人在瞬间就“第一眼”被感动——这,就是传统文化的对于炎黄之民的冲击力。

    《云荒·九州生,他们的店刚才一时半会儿分不出来人手报信,都在紧急上货呢!”

    几乎在与此同时,除了对外联络部以外,出版社的前台、营销编辑办公室、甚至是罗戈的总经理办公室,同时有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的炸响,和着出版社里的欢呼声,一时间沸反盈天。